当“强军一代”遇上“大国重器”丨奋飞,“威龙”伴我守苍穹
壮志凌云,且听“龙吟”
置身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数架歼-20在记者眼前依次起飞,直刺云霄。
战机巨大的轰鸣声响彻天际,即使已经远离视线,依然可以听到阵阵尖锐嘶鸣。
飞行教官叶先智说,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该旅官兵为这种声音起了一个相当威武的名字——“龙吟”。
近距离感受歼-20的澎湃动能和巨大轰鸣,记者的思绪飘向历史深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人民空军应运而生。当战火烧到鸭绿江畔,志愿军空军临危受命,以“空中拼刺刀”的英雄气概,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一鸣惊世界”,打破了强敌不可战胜的神话。
风云激荡,硝烟散尽。从75年前开国大典上参加阅兵飞机两次飞越天安门上空,到如今歼-20列阵长空,遍布“东南西北中”,人民空军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正昂首阔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1949~2024,与共和国同龄,人民空军75岁了。雄鹰列阵,守卫苍穹。从千里平原到苍茫大漠,从世界屋脊到远海大洋,年轻飞行员驾驭新型国产战机,亮翅空天,追寻胜战之道。
飞越山海,护送志愿军英烈遗骸回归祖国怀抱,飞行员深情告白:“我是空军歼-20飞行员,奉命为您护航。”
战巡海天,飞行员以不容侵犯的姿态严正发声:“我是中国空军,你即将进入中国领空,立即离开!”
立于“威龙”之侧,记者聆听这擂鼓催征般的号角。那是“强军一代”与“大国重器”碰撞出的时代强音。
阳光照在即将起飞的歼-20战机上,机身通体金黄的样子吸引了记者的目光,一名机务兵自豪地说:“这就是前段时间‘火出圈’的‘金甲威龙’。”
目送“金甲威龙”迎着阳光直刺云霄,这名机务兵告诉记者:“虽然我不是飞行员,但作为一名歼-20的机务兵,我把最想说的话写在了本子上。”
说话间,他拿出自己的工作笔记,只见扉页上赫然写着:“当那一天真的来临,壮志凌云,且听‘龙吟’。”
奋飞,“威龙”伴我守苍穹
清晨,记者走进空军航空兵某旅机场。放眼望去,歼-20战机整齐排列在停机棚内,飞行员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战机。
随着发动机启动,原本安静的战机开始低吼,巨大气流与滚滚热浪扑面而来。
不多时,数架战机如威龙腾空,直上云霄,轰鸣声震耳欲聋,一场飞行训练在万米高空展开。
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这样一群军人:他们胸怀凌云壮志,驾“威龙”守卫盛世苍穹,用航迹写就使命华章。
“此身许华夏,何惧道路长;我自无畏,凌云而上。”一曲《莫等闲》,寸心寄长空。
正如歌中所唱,作为国产新型战机的飞行员,他们在云端书写着属于新时代飞行员的使命与荣光。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起飞。柳文南 摄

空军航空兵某旅歼-20战机在跑道滑行。柳文南 摄
“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
晨雾消散,青山背后跃出一轮红日,朝阳照进歼-20战机座舱。
90后飞行员张玉豪,自信地向机务人员比出一个手势。随即,战机滑入跑道,加力起飞,直上云天。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日子,而最令张玉豪刻骨铭心的是8年前的一天。那天,还是一名飞行学员的他,第一次驾机飞向云霄。
首飞成功,张玉豪兴奋不已,更让他激动的是一则关于国产新型战机的新闻——
2016年11月1日,空军试飞员驾驶2架歼-20飞机准时到达第11届中国航展展区上空,战机低空通场后,转弯上升归建。
中国“威龙”首次亮相,虽然只有短短1分钟,却很快在国内外掀起热潮。
“作为飞行员,就是要飞最新型的战机,做空天利刃的刀尖。”张玉豪默默立下誓言。
“我们这一批飞行员非常幸运。”张玉豪坦言,自从取得飞行资格以后,自己的飞行生涯好似按下了加速键。从航校毕业到一线部队,从飞初级教练机到驾驶歼击机,短短8年时间,他一直走在改装新机型的路上。
年轻的雄鹰直冲云霄,源于时代的托举。与张玉豪同批的飞行员吕红曦,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心声:“时代选择了我们,我们决不能辜负这个时代,一定要扛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飞出新航迹。”
第一次坐进歼-20座舱时的情景,吕红曦至今难忘。从小就是军迷的他,对各型战机如数家珍。置身歼-20现代化座舱,他不由发出感叹:“真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开上这么先进的战机!”
只有置身历史的坐标系下,回望人民空军的发展历程,才会懂得吕红曦发出这般赞叹的缘由。
2016年,歼-20战机首次在航展上公开进行飞行展示;
2017年,歼-20战机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首次以战斗姿态展示在世人面前;
2018年,空军发布消息,歼-20战机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向全面形成作战能力迈出重要一步;
2022年,歼-20已经遍布“东南西北中”,列装越来越多,飞得越来越远。
“战鹰换羽的速度之快,超乎我们想象。我们必须加快成长,在时代的推背感下自我加压。”吕红曦说。
放眼整个空军部队,放眼整个飞行员群体,越来越多年轻的飞行员驾驭新型战机,加力起飞,在新时代的大国空天,留下壮美航迹。
托举“强军一代”快速成长的,是新时代的澎湃动力,更是祖国不断发展的强盛国力。
“战机越先进,未来战场对飞行员的要求就越高”
一缕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在长长的机场跑道上。空中,包裹着大量水汽的积云不断施压,战机引擎的轰鸣声从云层中传来。
循着轰鸣声眺望,一架歼-20战机正冲向跑道,准备降落。
战机着陆,速度从时速数百公里骤减为零,过载压力如电流般传过飞行员的一根根神经。
待战机完全驶入停机棚,飞行教官叶先智缓步沿着座舱梯走下来。取下面罩,只见他的脸上已被压出一个“凸”字形的痕迹。
高强度飞行训练结束后,叶先智的另一项工作才刚刚开始。一回到房间,他立马坐下来,观看视频和资料,细致判读换装飞行员的操纵习惯以及战术配合情况,记录下飞行员训练中的差距不足。
这种马不停蹄的状态,已经成为叶先智和战友们的常态。
办公桌上的笔记本上,叶先智梳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密密麻麻。他的手边除了一杯已经凉透的茶,还有一个喷漆颜色被磨掉的战机教具模型。
“我们的战机是用来战斗的,而不是简单地重复起降。”一次带教过程中,叶先智严肃地说。
“我们正处于一场伟大的变革当中,改装新机不仅仅是为了能够顺利起降,更要精通战机的武器使用,快速形成战斗力。”叶先智满脑子都是训法战法。
改革强军的浪潮,推动着这支部队不断加速。7年前,该旅以崭新面貌加入战斗序列;3年前,他们换装歼-20战机。新机换装的机遇,又不断倒逼全旅官兵自我重塑。
从改装之日起,叶先智便一头扎进航理学习和改装训练中。虽然已是一名飞行上千小时的资深战斗机飞行员,但为了更快地掌握驾驭新机的本领,他又重新当回“小学生”。
空天亮剑,除了要有一流的装备,更关键的是具备一流的“剑法”和一往无前的胆气。歼-20战机与强敌的对决,好比顶尖高手在暗室中决斗。“战机越先进,未来战场对飞行员的要求就越高。胜负就在一瞬之间,我们必须把细节做到极致。”叶先智说。
为了使带教的新飞行员深刻领会到这一点,叶先智经常带着他们“泡”在学习室和模拟训练室,深研细抠战术动作,培养实战意识。
制胜空天的前提,是地面精学苦练。“只有把理论基础打牢,才能上天安心飞、大胆飞。”叶先智告诉记者。
作为该旅换装新机以来第一批预培教员,叶先智一步步建立电子卡片,设计课目内容。训练之余,他也经常自发参与课题研究。
为了让新飞行员更加透彻地理解各项理论知识,弄明白新机与原机型的系统差异、作战使用、基本操作等问题,叶先智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很多时候,一整天的沉淀只为课上2小时的高质量输出。“叶教员连吃饭时想的都是飞机的各种参数和系统设备的使用方法。”一名新飞行员告诉记者。
“升空作战,稍有不慎便会出局。”面对飞行训练,叶先智总是一脸严肃,“出局的代价,我们承受不起!”他要求新飞行员把飞模拟机当成真实飞行,严把每一次模拟训练的质量效果。
一次,一名飞行员正在模拟机上进行某高难课目训练。由于“目标”因故丢失,叶先智提醒他,立即取消此次攻击。原来,面对“敌”隐身战机,危险往往在“敌隐我显”那一刻来临。讲清飞行动作要领后,叶先智及时帮助他恢复空中态势感知,继续完成训练。
随着该旅飞行员对新战机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他们更加意识到,换装不仅是战机的迭代,更是思维的“换脑”和能力的升级。
一次次展翅高飞,一次次复盘检视,这支新质作战力量在九天之上留下阵阵“龙吟”,更在战斗力建设的新征程上留下铿锵足音。
伴随着一个个重大演训任务的完成,该旅飞行员们在战术素养、战法运用、战斗作风上稳步提高。强内功、练剑法、砺胆气,只为亮剑空天之时,能够抢得先机、握得胜券。
正是有了一大批像叶先智这样苦练精飞的飞行员,“威龙”才被赋予了灵魂和胆气。
“今天,播下一颗种子;明天,便会收获一片森林”
一则“徒弟打败师傅”的新闻,在该旅飞行员中引起不小的轰动。
原来,该旅率先换装歼-20,是所在战区空军航空兵转型序列中的第一梯队。某兄弟部队飞行员的改装带教,全部由该旅协助完成。然而,一次空中对抗训练,“师傅”却输给了后续改装的“徒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才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对此,该旅飞行教官赵永飞胸怀坦荡。
驾驭国之重器,矢志奋斗强军,需要一代代人相互托举、共同蓄力。
在该旅资料室,记者看到了一段该旅歼-20首飞成功的视频——
一个飞行日,战机列阵,全旅官兵翘首以待。飞行员王鸿亮、叶先智依次驾驭歼-20战机,迅疾跃上蓝天。
1小时后,空中残存的尾焰被风吹散,两架战机安全着陆。
作为先行换装歼-20的部队,飞行人才孵化的重任落在了该旅。能不能迅速培养出一支能力过硬的歼-20飞行员队伍,是实现战斗力转型跨越的关键。
“一年前,我们还是学生;一年后,我们就当上了教员。”作为种子教官,赵永飞角色转变,压力翻倍。他一边整理教学课件,一边向记者介绍,“兄弟部队前来改装歼-20的飞行员,有原来飞二代机的,也有原来飞三代机的,人员底数各不同,飞的机型有差异,教学资源、空域等方面的矛盾都比较突出。”
人才孵化基地成立之初,面对诸多困难,该旅的飞行教官们开启了一场“拓荒之旅”。他们坚持边训练、边总结、边完善、边固化,下了训练场,又上另一个“战场”。“为空军培养新质战斗力人才,使命光荣。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再难也要干出来!”他们说。
该旅换装歼-20时,空军部队新质战斗力建设进入换挡加速期,飞行骨干数量需求增大、培养进程加快。作为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孵化基地,该旅以大局观念和坚定担当,肩负起育才重任。
赵永飞告诉记者:“如何加速培养与使命任务、武器装备相匹配的新型飞行人才,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课题。”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该旅研究建立“扩容储备、体系输出、滚动孵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为改装飞行员规划能力成长路线图,不断提升飞行人才持续输出能力。
一次飞行训练结束后,曾荣获该旅“剑锋人物”称号的优秀飞行员陈晓,默默整理好行囊,踏上了前往兄弟部队的大巴车。行囊中,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近年来总结出的飞行战斗数据资料。
“把这么优秀的飞行员‘拱手送人’,你们难道不心疼吗?”采访时,记者问。
“当然心疼。”该旅领导坦言,“但我们更清楚,我们这一代飞行员有一个共同目标——锻造胜战威龙!人才孵化,不是简单的师傅带徒弟。人才孵化讲究的是裂变,裂变的核心是可复制,而复制靠的是规范。”
不仅向外输送人才,该旅还将歼-20换装方案、质量和安全监控措施、保障手册等资料一并赠予兄弟部队。
“表面上看,我们送走了人才。实际上,我们树立起人尽其才的导向。今天,播下一颗种子;明天,便会收获一片森林。”该旅领导袒露心声,“帮助越来越多兄弟单位‘换羽新飞’,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我们的荣耀。”
近年来,该旅充分发挥“孵化器”作用,与兄弟部队共同进步成长,助力新质战斗力加速生成。
山高路远,尽是行者征程;海阔天空,镌刻“威龙”航迹。采访结束,夕阳西落,金光铺满机场。跑道上,又一批年轻飞行员驾驭“威龙”直冲云霄,尾焰如利剑般划破天空……(解放军报记者 范恩达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部分人名为化名)
来源:解放军报
乐意为快乐买单,银发族“潮”着呢!
【“聚焦银发经济”系列报道】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光明日报通讯员 张恺芮 冯嘉欣
六月的北京,暑气在和凉意的比拼中渐渐占了上风。中午十二点多,太阳越发骄横霸道,火辣辣地烘烤着大地,晒得人直打蔫。
此时,一群银发族却迈着轻快的步子,意气风发地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的地聚拢——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太阳的炙烤,丝毫没有阻挡他们求学的脚步,没有蒸发掉他们身上点滴的精气神。
下午一点,全天第三个时间段的课程开始。这些分散在国标舞、手工、摄影、钢琴、声乐等教室里的老年人,齐刷刷地把心思扑在了课堂上。“都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这不就是嘛!这学期我报了四门课,每周除了手工课,还有短视频制作、京剧、中医养生课,可充实了,收获也不小!”创意手工课堂上,61岁的李桂兰一边搓着泥巴一边告诉记者。
不只愿意为兴趣付费,这些老年人还热衷于为快乐买单。
“我特意穿了新买的裙子去见偶像!”聊起看演唱会,60岁的谢红英非常兴奋。去年,她女儿帮她抢到一张刘德华演唱会的门票,从此便一发不可收。现在,谢红英手机里有大麦等购票App,闲暇时她就在上面搜演唱会、音乐节等演出,遇到合适的场次,就和自己的演唱会“搭子”一起参加。
一直以来,节俭是人们提起老年人时往往会脱口而出的标签。但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在消费这件事上,银发族可能比我们更在行更时尚——他们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在悦己消费上丝毫不输年轻人。
没错,银发族“潮”着呢!

老年学员在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上插花课。国家老年大学供图
老有所乐,忙着追星的他们在演唱会上找回青春
“一定得给我们盯好抢到这次凤凰传奇鸟巢场的门票!”今年四月,演唱会开始前一个多月,在北京生活的王龙就收到了父母交代的“必须完成的任务”。拼网速、拼手速,王龙最终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成功抢到三张门票,和父母一起去鸟巢“嗨了一把”。
这两年,随着一众歌手开启巡演,帮爸妈抢演唱会门票成为不少年轻人肩负的“重任”,网络上甚至出现“一张演唱会门票成了当下年轻人尽孝的‘硬通货’”的调侃。
相比王龙的父母,61岁的周淑云已经“进阶”到了自己抢票。
“你看!这是我在演唱会上拍的视频!”周淑云熟练地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着不久前她花1088元观看的演唱会片段。过去一年,周淑云打卡十余场演唱会,足迹遍及成都、北京、深圳等地。
“现在年轻人总觉得我们只爱跳广场舞。”周淑云推了推老花镜,在抢票App上划动着订单信息,“其实我们追起星来,一点不比你们差。年轻时我们没钱没时间,现在退休了,有大把的时间和稳定的退休金,终于可以为快乐买单。每次看演唱会,熟悉的旋律一响起,我就跟着一起唱,感觉整个人都变年轻了!这种快乐,你不到演唱会现场是感受不到的。”
如今,追星成了周淑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她关注了十多个演唱会资讯博主、研究出“抢票秘籍”,经常在自己的微信群聊“乘风破浪姐妹团”里约姐妹们看演出。
和周淑云有同样想法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这几年,中老年人渐渐成为演唱会市场不容忽视的群体。以这两年极其火爆的刀郎演唱会为例,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与灯塔专业版共同发布的《2024大型营业性演出市场趋势及特点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刀郎巡回演唱会观众中,50岁及以上观演人群占比高达44.5%,远高于均值。
这一现象背后,是银发群体消费观念的转变。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2%。已退休、拥有固定的退休金、有充裕的时间和消费能力的他们,愿意为自己的偶像和逝去的青春一掷千金。正如周淑云所言:“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把钱花在这方面,其实我们更看重现场观演、一起大合唱的那份快乐和满足感。看演唱会就像年轻时候的一场约会,对我来说,这是退休后自我释放的一种情感疗愈,也是最值得投入的精神消费。”
当前,银发人群的消费理念呈现悦已消费、精神文娱消费占比高的特点。越来越多像周淑云这样的老人,把打卡演唱会、看展览、听脱口秀等文化娱乐活动列入退休生活的“清单”。这些娱乐活动成为他们抒发自我、寻求情感共鸣的重要载体。
采访结束时,周淑云朝记者晃了晃手机,手机里显示出下一场演唱会的抢票倒计时。在周淑云看来,年龄从不是障碍:“别看我们这么大年纪了,一听到喜欢的歌,那心里的热情劲儿比年轻人还足呢!”
正是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快乐的追求,为银发经济的拓展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2025年全国老年人健身秧歌交流活动在新疆奎屯市举行。新华社发
老有所为,老年大学里的他们充满活力
“鸿雁天空上,对对排成行。江水长,秋草黄……”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合唱班的教室中,二十多位学员聚精会神地看着自己面前的乐谱,唱着动人的旋律。“注意‘秋草黄’的‘黄’字要延长半拍,气息下沉,让声音像风一样掠过草原……”老师的指尖随旋律起伏,轻声说道。
像这样的小班制课堂,在魏公村校区随处可见。“我们这学期有90门课程,100多个班级。因为学校的实验性和示范性特征,我们开的班级不算多,主要做小班教学。之前招生基本上每学期1500多人次,现在老年人的学习需求越来越旺盛,我们这学期扩招到了2500多人次。学员年龄主要在50岁到70岁之间。”国家老年大学直属学院副院长石运志告诉记者。
当基本的生活需求得到保障,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追求老有所学、老有所为。他们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投入时间、金钱和精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收获。
“学校的课程很丰富,我前两年报了太极拳和素描课,后来对中华韵和中阮感兴趣,又报了这两门,过得很充实。”56岁的房桂清掰着手指细数,“学费也合适,每门课每学期大概是600到1000元,一学期有12节课,还挺划算的。师资力量强大,学校又可靠,我们学着也放心。”
63岁的赵莉丽是国家老年大学魏公村校区合唱二班的班长。几年的学习下来,她不仅收获了知识,还交到了一帮“无可取代的好朋友”。“我们班是由原来的高级歌唱班升上来的,大家感情都特别好,高级班毕业后都不愿意分开,于是共同报名进入了合唱二班。我们希望未来能成立个合唱团,去更大的舞台唱歌。”尽管每次从东五环的家里赶来上课要花费一个多小时的时间,但赵莉丽从来没有因为觉得累而放弃过。“学的东西都是我感兴趣、很想学的,还能交到那么多好朋友,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
石运志告诉记者,除了传统的声乐、舞蹈、书法课程,短视频制作、摄影课等也很火爆。“我们的课程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老年人的兴趣及需求来调整,像现在人工智能越发普及,我们也计划在下个学期开设人工智能辅助生活的相关课程。”
或许有人疑惑,老年学员的精力能否支撑一个半小时的课程?在和青年教师的沟通上,年龄差别巨大的两代人是否会有障碍?当记者走进老年大学的课堂时,这些疑惑便烟消云散。课堂上的老年人积极、活跃,被打上“夕阳红”标签的他们,实际充满活力。
国家老年大学“生活中的考古学”课程教师姚玥告诉记者:“这些老年人学习认真、很有活力,展现出超越传统认知的、强大的学习热情以及高度的专注力。每节课即便下课了,他们还会围住我问各种课程相关的问题,非常积极踊跃。”
在记者采访的这些老年大学学员看来,年龄从来不是追求进步的阻碍,活到老学到老,进入人生下半场,他们依旧可以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持续地充实自己,活出美好活出自我也活出希望。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老年大学数量达7.6万所,老年学员有2000万人。作为“第三年龄教育”的核心枢纽,老年大学不仅是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为银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老有所伴,有陪伴需求的他们也有“银发心事”
早上六点,河南郑州市民、65岁的刘慈凤为小狗“球球”穿上粉色针织衫,牵着它下楼遛弯儿。孙子上小学后,曾在北京帮儿子带娃多年的她,回到老家过上了独居生活。
“儿子不在身边,邻居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感觉没什么共同话题。”刘慈凤一边给球球梳理毛发,一边感慨,“刚回老家那阵儿,我每天对着墙发呆,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整个人恍恍惚惚的。”
担心刘慈凤的状态,儿子给她买了一只幼犬。之后,她便把精力倾注在这个“毛孩子”身上:用旧衣服做宠物装,费尽心思想食谱,甚至还学会了用宠物专用App记录喂食量和排便情况。
“养狗就像养孩子一样,不是我自夸,我比不少年轻主人细心多了。”刘慈凤笑着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消费记录——仅2024年,她在宠物的食品、用品、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就超过1.1万元。这一数字与京东数字研究院发布的《代际消费洞察报告》形成印证:60后用户宠物消费偏好是80后的1.7倍,老年群体在宠物消费上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实力。
类似的情感寄托还发生在67岁的周成坤身上。过去从不刷短视频的他,如今成了直播打赏的常客。打开他5月份的消费记录,一连串虚拟礼物打赏记录映入眼帘,累计金额达数千元。“这些直播每天定时开播,就像有人陪着聊天一样,不知不觉就看进去了。”周成坤坦言,遇到能唠家常的主播,他会不自觉地点击打赏,“刷短剧、送礼物,每晚总得有点盼头”。
情感需求催生的消费现象,既折射出老年人的孤独困境,也暗藏隐患。
专家指出,过度依赖宠物可能导致社交退化,使人不愿参与现实沟通,而部分主播利用情感话术诱导老年人大额打赏,暴露出行业监管漏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其中60岁以上网民占比达14.1%,凸显出银发群体在新型消费场景中的权益保护需求巨大。
记者调研发现,银发族的精神消费市场还存在深层矛盾:老年人精神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但消费体验与消费安全问题亟待关注。
在精神文化消费热潮中,如何让银发族花得安心、舒心?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宣传出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郭锋建议,有关企业和单位应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开发提供高品质的文娱产品,丰富内容供给,推动线下场馆和线上平台同步进行适老化改造,全方位提升消费体验感。与此同时,要保护好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子女应尽量增加陪伴时长,引导老人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其筛选优质消费内容。监管部门要加大对蒙骗诱导老年人进行不合理消费、侵犯老年人权益等行为的打击力度,共同筑牢消费安全防线,让老年人既能享受多元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又能在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中实现精神满足。
《光明日报》(2025年06月12日 1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问答
退行性关节炎会出现什么后果_千问健康
如果是退行性关节炎严重时会出现什么后果,我现在才22岁,还有很事要做啊
肝硬化后做肝搭桥手术_千问健康
肝硬化后做肝搭桥手术,我妈妈的身体一直都不是很好,最近更是严重了,老是感觉恶心,头晕,胸痛,胃口很差,吃什么都感觉淡而无味,体重都一直呈下降状态,去医院检查说...
运动会新闻稿100字_作业帮
[回答]1你的汗水洒在跑道,浇灌着成功的花朵开放.你的欢笑飞扬在赛场,为班争光数你最棒.跑吧,追吧在这广阔的赛场上,你似骏马似离铉的箭.跑吧,追吧你比虎...
等能组什么词_作业帮
[回答]男女平等著述等身闲杂人等等礼相亢诸色人等着作等身着述等身同休等戚三等九格三等九般齐量等观价等连城罪加一等著作等身三六九等加...
小孩的五行缺水或缺水怎么办?该怎样取名吉利?-红网问答
五行缺水怎么办1、要水的人一定要用蓝色的衣服,黑色及灰色、甚至白色也算是金水,因此衣物如能以蓝色为主,配以灰色、白色、黑色、银色,便是水之色...
《这就是我的家》作文_作业帮
[回答]历经岁月的磨练,张中依然英姿挺拔,几经风雨洗礼张中更加精神焕发,虽然没有城市的喧嚣,但他却又活力四射.它的清新淡雅,纯结高贵,它的一切的切都是每...
给自己信任的人写一封信,述学自己在学习,生活的烦恼四年级小...
[回答]初三的生活是拼搏的,我奋勇争先,伴着夕阳向远方奔去!初三的生活是艰苦的,我挑灯夜战,伴着月光独自品味着苦涩!或许初三的生活不似孩提时的天真与无...
请问乌灵胶囊可以治疗颈椎病引起。_千问健康
请问乌灵胶囊可以治疗颈椎病引起的头晕,胸闷,心慌,手脚麻木等症状吗?
青春随想演讲比赛开场白怎么写-懂得
青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它是伴者男孩粗粗的嗓音、蓬勃的朝气而来的;我们爱春天,我们更爱像春天一样美好的青春!青春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它是伴者...
以愿望为命题的叙述性作文_作业帮
[回答]愿望幼儿园,我的愿望是能拥有许多好玩的玩具;小学时,我的愿望是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而现在,我的愿望就是能回到过去.童年的生活是美好的,是愉快的,...